您所在的位置:浙江信用卡 > 常见问题 > 正文返回首页
  • 银行借记卡收年费达197亿

  • 来源:华夏时报 日期:2010-8-7 10:16:07 [字号: ] 分享 收藏 打印
  • 数据显示银行服务项目超过3000种

      零钞清点费、更换存折费、打印过往账单费、银行密码重置费、小额管理费、开具贷款证明费等,消费者已经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成为了商业银行宰割的对象。

      似乎除了在商业银行存钱不收取费用外(不包括更换存折的费用),只要消费者踏入商业银行的营业大厅,各种名目的收费项目已经悄然潜伏在消费者身旁。

      8月3日,银监会发布通知,要求各商业银行进一步规范服务收费行为,并立即开展服务项目的清理工作,对商业银行所有服务项目的收费行为进行自查和清理,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

      银行服务项目多达3000多种,违规收费以及尚存争议的收费项目能否按银监会的要求被商业银行彻底贯彻实施?截至8月6日,在《华夏时报》记者走访的商业银行网点中,尚未看到商业银行公告称取消或者妥善处理违规和有争议的收费项目。

      商业银行不顾自损形象违规收费的行为,归根结底还是一个“利”字作崇。

      京城银行尚未有行动

      自从曝出商业银行收取零钞点钞费的消息之后,消费者不断关注和讨论商业银行不规范收费,而且媒体也不断质疑商业银行不合规收费,但是银行业协会曾表示,商业银行的收费是合规的。

      就在多方讨论不休之时,8月3日,银监会发布通知,要求商业银行规范自身服务收费行为,并且还要求商业银行在8月中旬上交自查报告。

      就在下发通知之后,记者走访了部分上市商业银行营业网点,并向大堂经理或者工作人员询问部分项目的收费标准。作为服务行业的商业银行,在记者咨询的过程中,很少有工作人员或者大堂经理能够耐心并且不带愠色地给消费者讲解清楚。

      记者在中行网点查询银行卡以往账单时被告知,当月的可以免费查询并打印,上个月及以前的打印都需要交费。在记者走访其他商业银行网点时发现,打印以往账单都处于收费项目之列,有的商业银行的收费甚至高达几十元,远比路边打印社的打印费用高出许多。

      记者在某银行网点遇到一位李姓消费者,他表示对于商业银行繁多的收费项目感到不可理解,如果这些收费项目合规合法的话,那么也先请银行提高自身的服务标准,不要收着五星级标准的钱,却做着不带星的服务。

      建设银行高级经理赵庆明指出,目前,消费者对商业银行收费不满,主要源于以前商业银行的部分服务处于免费状态,而商业银行改革之后,一部分服务项目收取费用,而消费者一时难以理解,还有就是商业银行在跟消费者沟通时可能不够及时,没能够把收费项目一一通知消费者。

      银监会发布的通知要求商业银行要对服务项目做好信息披露,执行明码标价,通过营业场所公告、网站公示等方式向客户告知。记者在某银行网点与一办理业务的消费者聊起此规定,这位消费者自嘲道:“可能我们消费者来银行不是时候,他们公示完了,我们才来,所以就不知道了。”
    为提高中间业务收入

      2009年的天量放贷之后,商业银行的资本金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纷纷抛出了再融资计划,银监会年中的存贷比考核也令商业银行的揽储达到了高潮,而商业银行众多看似小额的收费名目却可以增加中间业务的收入。

      虽然目前尚没有具体数据显示商业银行各种收费项目能够给商业银行带来多少利润,但是,仅以最为常用的银行卡测算,只借记卡年费一项,银行们就可坐收197亿元。

      银监会创新部副主任尹龙曾此前曾指出,目前,我国发放了21.4亿张的银行卡,其中1.7亿张是信用卡,以此计算,全国有19.7亿张借记卡。

      目前,按照商业银行的收费规定,借记卡每年都有10元的年费,那么全国的借记卡年费将达到197亿元,虽然其中包括了制作借记卡的工本费以及商业银行随后的管理成本,但不可忽视的是,借记卡的制作费用是一次性的,但年费却是每年都要扣的,且年费中并未包括小额管理费用。

      最近,网上热议网银转账费用高涨,记者走访商业银行网点时发现,目前,工行的网银转账最高为50元,打完九折后,是45元。而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收费则较为低廉。

      如果19.7亿张的借记卡中,有10亿张在一年中转账一次,按照折中费用20元计算的话,每年光转账业务就能够带来200亿元的中间业务收入。

      上述只是银行卡带给商业银行的部分收入。如果按照此前新华社发布的一篇文章中引用的数据“随着商业银行业务的拓展,面向客户的银行服务从2003年300多种发展到目前的3000多种”统计,商业银行3000多种的服务项目中即便有一半项目收费,那带给银行们的收入也堪称是个巨大的数目。
  • 声明:浙江信用卡网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 操作,风险自担。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信用卡分期付款成时尚支付方式
关于我们 - 诚聘英才 - 友情链接 - 广告服务 - 商城adv - 法律申明 - 联系我们 - 卡论坛
浙江信用卡网版权所有 IP备案号:浙ICP备07502361号
@2007-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