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款保险制度“目前不是推出的最好时机”
- 来源:东方早报 日期:2008-10-8 13:13:36 [字号:大 中 小] 分享 收藏 打印
- 在眼下这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面前,存款保险似乎成了“纸糊”的老虎,各国政府终究成了最终的买单者。 在此背景下,中国应该建立怎样的存款保险制度,何时推出也就成为各界的焦点。对此,多位接受早报记者采访的人士普遍认为,国内目前并没有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迫切需要,而目前也并不是推出该制度的好时机。 “而从国际来看,爱尔兰、德国提出担保计划也仅是临时性措施,最终还需要依靠存款保险制度。”据业内人士估计,央行所提已制定各项应对预案,其内容就应该包括应对存款“挤兑”、美元贬值导致的人民币升值、出口大幅减少乃至由于宏观经济下行、价格大幅下跌出现“通缩”等情况的方案。 “最佳时机已过” 公开资料显示,我国早在好几年前就开始探讨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并在业界达成了共识。 2007年初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加快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去年年中,由央行和银监会牵头,相关部委参加的存款保险制度工作小组已开始进行存款保险制度实施方案的设计,国家有关部门也开始进行存款保险条例的立法。而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今年7月《关于2008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意见》中,也明确要“制定出台存款保险条例,由央行、法制办负责”。 但在美国次贷危机的背景下,业界对此却产生了分歧。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成思危认为,我国应该加紧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给百姓吃颗定心丸,也防范可能出现的银行挤兑风险。但中国发展改革基金会副秘书长汤敏则撰文指出,当前并不是推存款保险制度的好时机。 连一直在呼吁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副部长魏加宁也急呼,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最佳时机可能已错过。 在魏加宁看来,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的最好时机应该是在我国经济形势上行的“前两年”。魏加宁指出,在经济不景气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不仅成本高、风险大,而且还会使得已经陷入经营困难的商业银行的财务负担加重,甚至导致了存款保险制度刚刚建立,就面临了风险。而在景气上升阶段,在银行危机爆发以前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由于银行的经营环境还比较有利,而且濒临破产的银行业比较少,因此不仅可以降低制度建立的成本,减少风险,甚至还可以起到预防危机的作用。 汤敏对此则直指,“在当前的形势下,不但不宜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在必要的情况下,反而有关部门要正式宣布,在一定的时期内对所有银行实行存款全额保险,以打消老百姓的疑虑,防止当市场出现谣言的时候,产生如最近香港东亚银行出现的银行挤兑现象。” 汤敏列举了两点原因,其一我国绝大部分的银行是国有银行,长期以来实行的是国家对公众存款事实上的全额保险,如果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反而是部分保险,达不到稳定市场信心的作用;其二,存款保险制度推出或将导致公众将存款从中小银行转移至大银行,而国家正需要中小银行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时,存款保险制度的推出,很可能使这些银行出现头寸紧张,甚至出现危机。 制度设计需不断完善 “但发生危机并不是说不能推出存款保险制度,重要的应该是如何对存款保险制度设计进行完善。” 在这点上,上海财经大学现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则有不同意见。 “不论在经济上行还是下行时推出存款保险制度,从制度设计上,对公众来说肯定是个大利好;如要避免上述问题出现,通过加大对公众教育就有望加以解决。”奚君羊同时也指出,存款保险制度是银行体系的最后一道防火墙,而从目前金融机构受影响情况来看,“我国并没有急于推出该项制度的紧迫性,反而可以通过危机借鉴经验,将制度设计得更为完善合理。” 对此,一位银行业内人士也透露,“马上推出存款保险制度并不现实。”如何确定各银行的存款保险上限?大小银行的风险承受度肯定不同,如何确定保费标准,都将是很大的问题? “而且要推出存款保险制度,监管层肯定要和各银行展开反复磋商,才能达成一致。”该人士指出。 但对于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上述受访人士均表示了绝对认同,魏加宁指出,存款全部由国家担保,将会导致巨大的道德风险。 事实上,不仅中国正在考虑存款保险制度,新西兰财长库伦日前也透露,新西兰央行及财政部正在关注存款保险计划。
- 声明:浙江信用卡网转载上述内容,不表明证实其描述,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 操作,风险自担。
-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美国追究金融危机祸根 雷曼CEO推诿埋怨市场
- 相关新闻
- 商城宝贝更多